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下载 > 文学论文 >

试述《大乘起信论》在佛教弘扬中的重要意义

作者:刘丽娜 日期:2013-12-24 09:25 来源:《才智》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商丘 476005 
摘要:《大乘起信论》是一部在佛教历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的著作,它所提出的“一心三大”、“一心二门”说,认为众生心即如来藏心,佛性是原本存在于万物之中的,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修行而到达人生彼岸,尤其是它并不强调一定要出家修行。这种观点更易为芸芸众生所接受,大乘佛教也因此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与追随,在佛教弘扬中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佛教;《大乘起信论》;大乘;小乘
中国古代向来有“三教九流”之说,所谓“三教”者,即是指儒教、佛教、道教。佛教作为对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意识有着深远影响的“三教”之一,其宗旨是极其鲜明的,即“对治贪、嗔、痴三毒,”[1]“令众生离一切苦,得究其乐”。[2] 然而,虽然它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肯定的,但是经由什么样的途径而达到此目的, 却是众说纷纭,以致形成不同的宗派以及不同的追求目标。下面我们就从这部被大多数中国佛教信徒所虔诚信仰的“大乘佛教的启蒙经典和入门书”[3]——《大乘起信论》入手,在分析其教义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其在佛教弘扬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一、何为“大乘”与“小乘”流派
在对《大乘起信论》的中心思想展开探讨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弄明白“大乘”之含义。简而言之,所谓“大乘”是针对“小乘” 而言的。古典小说名著《西游记》讲述的就是“求取(大乘)真经” 以期达到普度众生之目的的故事。关于此点,书中是这样描述的: “这菩萨近前来,拍着宝台,厉声高叫道:‘那和尚,你只会谈小乘教法,可会谈大乘教法么?’玄奘闻言,心中大喜,翻身下台, 对菩萨起手道:‘老师父,弟子失瞻多罪,见前的概众僧人,都讲的是小乘教法,却不知大乘教法如何?’菩萨道:‘你这小乘教法, 度不得亡者超生,只可浑俗和光而已。我有大乘教法三藏,能超亡者升天,能度难人脱苦,能修无量佛身。’” 
《西游记》虽然最终由明朝人吴承恩整理成书,但它讲述的是唐代的故事,许多情节早就以《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等形式在民间流传了。可见,至少在唐代,佛界已经出现将大乘教法作为弘扬佛法的追求的现象,因此才会有观世音下凡搜寻“金蝉子”去西天求取“大乘教法”这一故事情节。那么,观世音为什么要让唐三藏去取大乘教法呢?究竟何为大乘,何谓小乘? 
“大乘是梵文‘摩诃衍那(Mahayna)’的意译。‘摩诃’是‘大’ 的意思,‘衍那’是‘承载’(如车船)或‘道路’的意思。大乘佛教自称能运载无数众生从生死大河的此岸,到达菩提涅磐的彼岸, 成就佛果。”[4] 而“小乘是梵文‘希那衍那’(Hinayanna)的意译。大乘佛教兴起后,贬称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为‘小乘’,后被学术界沿用这一名词,不再含褒贬之意。”[4] 
为什么大乘佛教兴起后,要“贬称”“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 为“小乘”?二者在宗旨、教义等方面究竟有何分别呢?既然佛教的主旨是解脱,是引领人从此岸到彼岸的,那么,它的宗旨与教义就应该是告诉信徒该怎样取得由此岸到彼岸的胜利,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如何“成佛”。那么,“大乘佛教”是怎样来解决“成佛”这一关键问题的呢?凡此种种,我们要从被大乘佛教奉为圭臬的《大乘起信论》一书说起。
《大乘起信论》,相传为古印度马鸣所著,有两个汉译本,一是南北朝僧人真谛(499 ~ 569) 译的1 卷本,此本较为流行;一是唐代僧人实叉难陀(652 ~ 710)译的2 卷本,此本相对来说流传不是很广,影响不是很大。《大乘起信论》在中国佛教史上和中国社会上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佛教的贤首宗和天台宗视,更是将其视为基本典籍。下面我们就从此书入手,通过对其基本观点的探讨,来看一下它在佛教弘扬中的重要作用。
二、《大乘起信论》的主要观点
(一)什么人可以成佛
牟宗三在其著作《禅性与般若》中提到《大乘起信论》的结构, 即“一心开二门”,正所谓“大乘起信论者,……依一心法立二种门。……一切众生,依此二门,以求佛道。”[5] 他非常强调“一心”之重要性,这从“佛教大乘真宗,不外唯心二字,故先说万法唯心。”[1]“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当知世间一切境界, 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 唯心虚妄,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2] 等一系列论述中可以看到。
作为一部宣扬佛教教义的经典,《大乘起信论》倾注全力去解决的,不外乎佛教的终极问题,即如何解脱,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成佛”,而在这个理论的认证过程之中,它所强调的,首先是一个“心”字,即它认为万物皆有佛性,这就为“成佛”提供了一个具有可行性的命题。而之所以在后天还需要通过修行才能成佛, 是因为佛性被蒙蔽了(即陷入了“无明”),“如铜镜尘垢积蔽, 不肯磨炼,所有光明,悉皆隐没。此种义理,是迷悟之分,不可说众生不是佛,亦不可说众生不能成佛,人人有心,人人皆当作佛。”[1] 所谓的修行,就是要将本来即有而又被蒙蔽的佛性净化出来,“如尘垢之镜,不可说没有光明,亦不可说不能照了,若肯加工磨之, 自可与佛一镜,同其光明,同其照用。”[1] 这个说法在理论上提供了“一切众生本来具有无量成佛的功德”[2] 的依据,让信奉者有坚信自己本来具有佛性、因而只要劫持修炼就一定可以成佛的信心,从而加强他们修行的信念,同时也就坚定了其对佛教的信仰。这就为推广佛教提供了理论上的有力支撑。否则,“就佛教内部教义的发展,顺着问题之逼迫,必须向前推进,肯定有一超越的真常心,作为众生成佛的超越根据。因为一旦肯定有一超越的真常心作为成佛的依据,则我们的生命中,先天地即蕴含一种超脱的力量, 能够自然发动,而非万全靠后天经验的熏习。如果必须完全靠后天经验的熏习,则遇见佛时可能成佛,若未遇见佛,岂非永无证道成佛之日?”[6] 
(二)怎么样才能成佛
既然“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或者说“一切众生皆可成佛”,那么,接踵而来的就是另外一个问题,即“怎么样才能成佛”?在这个问题上,“大乘佛教认为,无论在家、出家,都可以依据佛法修行,较注重于入世度化众生;”[7] 而“小乘佛教是出家主义的佛教, 他们认为若不出家修行,严守戒律,也就不能够得到解脱。”[7] 
可见,相对于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并不固执于“出家修行”的原则,这样一来,它的主旨无疑就更为灵活,更易于被世人所接受, 毕竟大多数人都是无法斩断三千烦恼丝、断绝一切俗事牵绊、认识到万象皆空,从而“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地去潜心修炼的。既然修行唯心,只要心中有佛,在家修行同样可以求得大解脱,达到“成佛”的目的,这就为善男信女提供了信奉它的理由,同时也更加有利于佛教的推广。因此,“大多数的中国佛教信徒,皆以《大乘起信论》奉为信仰大乘佛教的启蒙经典和入门书。他们并不关心佛家哲学对于宇宙人生真是本相的知性思辨及其思想系统,激发他们信念力量的是信愿真心而非哲学上的领悟。依据《大乘起信论》这部最多人信奉研读的佛家经典,认为由迷转悟的基本特点就在于觉知“心源”,觉与不觉、净与染、入世与出世、佛与众生,皆出自同一‘真心’,从而构成‘真心本觉’、不待外求、返本还源的信仰学说。世界万有是‘一如真心’的生起和呈现,而‘真如’则是现象与本体之间的贯通与融洽。因为‘一切法本来唯心’,‘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所以,人们只要保持对‘真如’的正念,乐念‘真如’,乐积善行,深信佛有无量功德,常念、亲近、供养、恭敬,即可解脱苦痛。”[3] 
三、《大乘起信论》对佛教弘扬的意义
由上述种种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在《大乘起信论》承认“众生皆有佛性”的时候,它就向芸芸众生打开了大门,因为“成佛”已经不再是“高僧”的专利,而是成了一件只要你主观愿意和努力就可以做到的事情。从这个意义而言,佛教不再是高高在上、神圣而遥不可及的存在,而是走下了神坛,走向了普罗大众,任你在家自我修行也好,结婚生子、享受家庭生活也好,甚至曾经有过恶行也好,只要有向佛之心,就可以被接纳、被认可,从而使所谓的“修行”、“成正果”成了一件简单而日常的事。
综上所述,《大乘起信论》这部“印度文明与中国文明结婚所产之胤嗣,而以克歧克嶷显于世界”[7] 的佛教经典,之所以能获得至高的评价,被尊为“维诸佛之指标,作群经之眼目。贤圣之道途,因果之龟镜也”,以至于到了“非大乘无以起其信,非起信无以大其乘”[2] 的程度,正在于它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将“佛教” 和“芸芸众生”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将佛教从之前的寺院、僧侣扩展到了所有愿意信奉它、遵从它的普通人,这样一来,它被世俗所接受的程度就更高,传播的范围也就更加的广泛了,从而有力地促进了佛教的弘扬。
参考文献: 
[1] 王守常,钱文忠. 人间关怀——20 世纪中国佛教文化学术论集[C]. 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2] 高振农. 大乘起信论校释[M]. 北京: 中华书局.1992. 
[3] 李向平. 救世与救心——中国近代佛教复兴思想研究[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4] 罗伟国. 话说佛教[M]. 银川: 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 
[5] 石峻,楼宇烈,方立天,许抗生,乐寿明. 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C]. 北京: 中华书局.1990. 
[6] 牟宗三. 哲学十九讲[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7] 梁启超. 佛学研究十八篇[M].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博深论文网( www.bosslunwen.com ),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论文发表论文投稿指导的机构。本站提供整体论文发表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国家级论文/核心论文/CN论文。
  论文投稿:bosslunwen@126.com
  咨询电话:18602588568
  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论文投稿-发表论文86099078

版权所有:博深论文网 苏ICP备06011074号
论文投稿咨询电话:18602588568,在线咨询:论文发表-论文投稿-发表论文86099078,论文投稿:bosslunwen@126.com
本站点提供如下服务:论文发表 发表论文 论文投稿 职称论文发表 学术论文发表
山东省济南市城南路213号 本网站隶属于-济南富东化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