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期刊大全 > 其它期刊 >

孟子文学批评新解

作者:张媛 日期:2014-07-29 09:35 来源:未知
西安海棠职业学院
摘要:我国古代孟子的文学批评理论诗性地阐述了作者、文本、读者与世界的关系,这与西方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的观点不谋而
合,本文试图在分析两者的不同与共通点的过程中,以当代西方理论观点对孟子观点作全新解读。
关键词: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文学释义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
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他认为
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个要素组
成的,文学理论把握的不是这四个要素中孤立的一个要素,而是
四个要素构成的整体活动及其流动过程和反馈过程。这是一个交
往结构,各个要素不是彼此孤立或静止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
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这个观点具有深刻的意义,而孟子的文
论亦诗性地提出这种观点。
孟子针对咸丘蒙对《诗》断章取义、比附穿凿的方法时批驳
道: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
得之。(《孟子·万章上》)
另外,孟子在论述交友之道时,说了这样一段话:
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
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下》)
这两处就提出了“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
法。虽然这是孟子在几千年前提出的,但是却可以借用艾布拉姆
斯的观点来分析,从文字层面就可看到一一对应的关系:
不难发现,其中不仅包涵了构成批评的读者、作品、作者、
世界四大因素,而且包涵了批评的“逆”、“知”、“论”等认
知行为。这在今天看来,都是符合批评规律的。虽然孟子没有进
一步详细解说,但是他的诗论也是具有严密逻辑性的。
这一批评方法在把批评对象确定为读者、作品、作家、世界
的同时,强调了作品是批评的核心。
首先,“以意逆志”的文学释义方式是把作者之“志”即作
者的创作意图或作品所表达的原意当作自己的探求的根本目标。
“以意逆志”的文学释义理论不仅从正面强调对作品原意(孟子
所谓“志”)的追寻和探求,而且还以“逆”对那些妨碍解释者
正确理解作品原意的个人主观成见和偏见予以彻底的否定。也就
是说中国传统的“以意逆志”的文学释义方式主要体现在释义理
论对作品意义和意味的侧重上。文学释义的目标应该是分析意
味,而不是复制意义。释义学理论并不把追求恒定不变的作者本
意当作了释义的终极目标,虽然它看起来也把作者之“志”即作
者和作品原意作为自己探求的根本目标,但在具体的释义活动
中,富有智慧的批评家孟子并没有把文本的意义牢牢地栓在作者
身上,而是非常注重对作品“意味”(即本文所包含的超出于作
者创作意图的思想意蕴和审美意蕴)的探求和挖掘——以读者之
“意”来品味作者之“志”,这在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就融入了
读者的个人修养和人生历练,甚至也会涉及读者的生活环境。
其次,“知人论世”,从另一方面又对此做出补充,没有忽
视作者及作品所处的历史维度(即世界),并且加强了对作品创
作人——作者的考察。唯其如此,两者兼顾,解释者才能最终对
作品的意义做出正确的理解和解释。
从以上极为简略的分析就可以看出,围绕“以意逆志”、“知
人论世”这个纲领性的释义学命题,孟子对文学理解和解释活动
的特点和规律做了准确的定位,他不仅强调解释者在文学释义活
动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赋予解释者参与作品意义重建的权
力,而且也能正确地认识解释活动中解释者与解释对象之间的辩
证关系,从而较好地解决了文学释义的客观性和有效性的问题。
在这个层面上,孟子的文学释义方式蕴涵有文学理解的历史
性的思想。孟子更倾向于还原作者的生活环境,他用“知人论世”
清楚地表明了这一观点,可见,本质上,孟子依然是致力于解读
作者的原意,不过,他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并非将读者与作者
及文本、世界完全割离,而是将四者融为一体,先让读者“知”
作者之“世(界)”,再以读者之“意”,“逆”文本之“志”,
按照这个原则,解释者在文学释义的活动中,就可以不必过于拘
泥于作者的原意,也可从自己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出发,充分调
动自己的生活经验艺术经验以及想象力和知解力,对作品作出创
造性的理解和发挥。这就对应了艾布拉姆斯所说的:文学理论把
握的不是这四个要素中孤立的一个要素,而是四个要素构成的整
体活动及其流动过程和反馈过程。可以说两人的观点不谋而合,
遥相呼应,都认为解释的过程其实就是“召唤”——“应答”的
过程。
不能否认,艾布拉姆斯的这一理论成就是非常巨大的,他的
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以历史客观主义为思想基础的古典解
释学对“理解”问题的素朴性看法,把对于“理解”的创造性问
题的探讨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境界。但是同时我们也更可以自豪
地说:孟子诗论具有极强的超前性,并且经得起历史的考证和检
验,它是我们祖先留下的一份珍贵的民族理论遗产,应当引起我
们高度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5.
[2]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2001.
[3]周勋初.《中国文学批评小史》.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1981.
[4]程俊英.《四书五经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张媛,女,1983年出生,汉族,陕西西安人,西安海棠职业
学院中文教师,湖北师范学院文艺学研究生。

 


  博深论文网( www.bosslunwen.com ),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论文发表论文投稿指导的机构。本站提供整体论文发表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国家级论文/核心论文/CN论文。
  论文投稿:bosslunwen@126.com
  咨询电话:18602588568
  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论文投稿-发表论文86099078

版权所有:博深论文网 苏ICP备06011074号
论文投稿咨询电话:18602588568,在线咨询:论文发表-论文投稿-发表论文86099078,论文投稿:bosslunwen@126.com
本站点提供如下服务:论文发表 发表论文 论文投稿 职称论文发表 学术论文发表
山东省济南市城南路213号 本网站隶属于-济南富东化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