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下载 > 经济论文 >

中国低碳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及其未来展望

作者:吕俊芳 日期:2016-01-25 15:20 来源:未知
【摘 要】 文章通过对我国建筑业碳排放量的分析, 总结出低碳建筑发展在我国的必然趋势及其必要性, 可行性。另外再结合低碳建筑的有关概念, 缺陷及有效措施来探讨对低碳建筑发展的未来展望。
【关 键 词】 低碳建筑; 必然趋势; 未来展望
自工业革命以来, 随时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国在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显著。然而, 与此同时, 全国各地的环境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气候异常, 自然灾害日趋频繁, 全球变暖日趋严重,造成这一切的主要罪魁祸首就是 CO2 排放量的不断增高。在这样的严峻局势下, 全球的低碳建筑正逐步发展,然而由于我国对其政策力度不够强硬, 缺陷重重, 使得低碳建筑在我国的发展举步维艰, 发展前景模糊不清。 下面本文就通过碳排量分析及发展的主要缺陷来探讨一下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前景。
一、 碳排放量分析
当前我国建筑业发展蒸蒸日上, 城市既有建筑 430 亿 m2, 并且以每年 40 亿 m2的速度增加, 而且据研究分析, 建造 1 m2的房屋等同于释放了 0.8 t 的 CO2, 城市 60%的碳排放来源于建筑维护功能本身, 以此成为了温室效应的第一帮手。2009 年 12 月, UNFCCC 第 15 次缔约国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通过 《哥本哈根协议》, 指出应尽快减少碳排放总量, 确保全球平均温度的升幅不超过两摄氏度。 至此, 应对气候变化、 倡导低碳生活已经成为了全人类的共识, 在这种共识下, 低碳经济正得到迅速发展, 低碳建筑也正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当前, 我国整体的碳排放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位, 而又随时我国建筑业的不断发展, 其所导致的碳排放量逐步升高, 约占全国能耗的 30%, 按照这样的形势发展下去, 全球危机愈发严重, 人类所遭受的灾害将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不得不迫使自己去关注并致力于低碳建筑的研究。作为世界流行的新名词, 低碳建筑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指标为核心, 以 “减量化、 再利用、 资源化” 为原则, 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实现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 保护环境, 实现社会、 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 低碳建筑的发展
(一) 概念及其研究
作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 “新生儿” ,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于低碳建筑还尚未有一个明确的定义。通过应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理论, 结合国内外的相关文献以及相关专家得出的结论可以总结出, 低碳建筑是在满足建筑需求者有一个舒适, 健康的居住环境前提下, 从建筑的规划, 设计, 施工, 使用及废除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采用相应的低碳技术, 低碳材料从而最大限度的节能减排, 并利用太阳能、 风能、 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代替化石能源等不可再生能源, 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 CO2 的排放,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享受拥有舒适安逸的居住环境。 现如今, 为了响应 “赡养老人” 的号召, 许多上班族都倾向于把父母搬到自己所在的大城市来居住以便更好的给予照顾, 越来越多的高能耗电器及商品房供不应求, 从而导致整个建筑业发展的迅速。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五大主要因素中 (使用更好的隔热系统, 空调系统, 照明系统, 水暖系统, 提高机动车的能源效率), 建筑业方面就占有了四个, 故而低碳建筑在我国的发展与实施已迫在眉睫。
(二) 低碳建筑发展的缺陷
在我国, 低碳发展尚处于初步阶段, 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综合我国的国情及其相关调查, 缺陷
主要在于低碳发展只能在建筑的某一方面进行低碳设计, 不能形成完善的低碳建筑的保障体系, 而且缺乏相关的技术人才, 社会公众参与程度也需有待提高, 更重要的是政策体制需进一步完善。
第一, 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中, 我们只能笼统的对某一方面进行相关的低碳设计, 而不能对整个建筑群进行完善的低碳保障, 也就是说, 我们对一个即将建造的低碳建筑无从下手。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低碳发展的脚步, 由于我国缺乏相关技术的人才, 低碳技术水平底, 技术转让费高昂, 使得更难保证低碳建筑的发展。
第二, 许多建设业主在追求利益的过程当中, 对低碳建筑的技术、 相关费用产生了恐惧, 因此只在表面上支持低碳建筑发展, 实际中却选择了逃避, 这样的做法很难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程度。 在利益的趋势下, 在低碳初步阶段的背景下, 社会公众对当前的局势很难做出正确的抉择, 只是一味追求更舒适更健康的居住环境。
第三, 无规矩不成方圆。低碳建筑在我国的发展如果不需要依靠一定的政策和法律是行不通的。目前我国的政策体系还不完善, 缺乏主要的管理和监督环节, 没能够出台一项详细的制定方案; 法律制度也不够完善, 对碳排放量的超标数目没有给予明确的规定, 从而无法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现如今还尚未建立有效的经济激励政策, 经济发展与碳排放量是成正比的, 在利益的趋势下, 如果没有详细的激励政策, 社会公众很难参与实施价格昂贵的低碳发展。
(三) 低碳的发展前景
随着全球自然灾害的频频发生, 作为地球上活动的主体,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警醒起来, 为我们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一份应有的贡献, 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建筑业, 在未来不断壮大的建筑业过程中, 为了让自己能够有一个更舒适更健康更可持续发展的居住空间, 节能减排的任务需要我们每个人来共同完成。
1.现如今全球房地产及相关领域已经造成 70%的温室效应, 相信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它的概念是什么。作为房地产急速发展的中国, 我们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不断的高能耗产生质的改变, 以促进低碳建筑的发展。据调查及相关文献分析,在欧美较为成熟的住宅产业化即通过工业化生产的方式建造住宅是现如今最有效的低碳建筑方式, 但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 虽然有成功的先例作为榜样, 但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上, 必须根据我国的国情找出我们自己的发展方式, 而不是按部就班的实现住宅产业化, 最后的结果必然得不偿失。住宅产业化所带来的作用是巨大的, 若能达到 10%的该住宅, 污水排放能够减少 10 个西湖水总量, 木材砍伐的数量能够减少9 000 公顷的森林, 而节省用电量相当于一个葛洲坝水电站的月发电量。 该数据说明, 现如今的高能耗建筑被住宅产业化逐步替代的过程是迟早的事情。
2.逐步转换建筑产业类型。我国住宅建筑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而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是我国未来的住宅建设方向。 发展钢结构住宅建筑则是解决高能耗建筑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钢结构具有绿色、 节能、环保功能, 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发展方向, 将成为我国住宅产业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 随着城市建筑的发展和高层建筑的增多, 我国钢结构发展十分迅速, 钢结构住宅作为一种绿色环保建筑, 已被建设部列为重点推广项目。特别是在大中城市中, 人多、 土地资源少, 而人们对住宅密度、 环境绿地等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 较大范围应用钢结构住宅, 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推广项目。 然而据有关数据分析, 钢结构建筑材料碳排放量为 480 kg/m2,而较为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碳排放量为 7 406 kg/m2, 俨然成为了温室效应的最大帮手。但钢结构建筑在我国整个建筑行业所占的比例还不到 5%, 而发达国家的钢结构建筑已经超过了 50%, 尚处于初步阶段的我们在环境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 应大力推广钢结构建筑的发展, 使之逐步取代高能耗的混凝土结构建筑, 尽快与国际同步, 共同促进低碳发展。
3.以群众的支持作为基本保证的低碳建筑才能长久的发展下去。我国虽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 但由于低碳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原因, 大部分群体对此没有任何的概念可言, 并且现如今广大民众都对高价买房充满了担忧而无暇顾及低碳建筑, 自然而然的对其产生了忽视。 建筑行业来源于人民大众, 用之于人民大众, 房价的普遍升高本来于普通白领来说就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关卡, 支持低碳建筑对他们来说更是个空想。 低碳建筑的越快越好发展, 与人民大众是分不开的。现如今, 尽快普及民众低碳生活意识, 进行及时的宣传和教育, 让民众自愿的去接受低碳建筑才是根本所在。率先突破技术瓶颈, 在大型公共建筑中建筑示范项目, 让民众看到低碳建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才能更好的推动整体性发展。
三、 结语
在当前环境局势异常严峻的情况下, 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促进低碳建筑的发展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世界各国应当不余遗力的协作起来, 共同发展, 共同进步, 共同为社会, 经济, 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奋斗。 低碳建筑的发展是未来建筑行业的必然趋势, 我国应当抓住时机, 依据我国建筑业的现状, 采取有效措施, 创造低碳时代, 拥有长久的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1] 沈满洪, 王隆祥.低碳建筑研究综述与展望[J].建筑节能, 2012 (12) .
[2] 王 .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 2010 (19) .
[3] 王宏伟.我国发展低碳建筑的制约因素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 2011 (30) .
[4] 陈通, 姚德利.基于全生命周期的低碳建筑发展研究[J].价值工程, 2011 (34) .瑢 
 

 


  博深论文网( www.bosslunwen.com ),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论文发表论文投稿指导的机构。本站提供整体论文发表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国家级论文/核心论文/CN论文。
  论文投稿:bosslunwen@126.com
  咨询电话:18602588568
  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论文投稿-发表论文86099078

版权所有:博深论文网 苏ICP备06011074号
论文投稿咨询电话:18602588568,在线咨询:论文发表-论文投稿-发表论文86099078,论文投稿:bosslunwen@126.com
本站点提供如下服务:论文发表 发表论文 论文投稿 职称论文发表 学术论文发表
徐州市夹河东街牌楼市场3号楼三层南区7#、8#、9# 本网站隶属于-徐州市辰博教育咨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