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下载 > 教育论文 >

《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

作者:王海波 日期:2013-11-29 09:19 来源:《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
设计思想: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越来越多老师喜欢在课堂上用多媒体、喜欢设计很多环节,但是却失去了语文课的本色。上海师范大学的王荣生教授提出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基于两个点:教学的起点与终点。学生学情决定起点,文本体式决定终点,中间搭两三个阶梯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基于这个理论,我设计了《桥边的老人》这一课。
文章背景: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一、分析学情,确定教学起点
通过学生预习质疑反馈来确定本篇文章的难点:在阅读中学生对作者为什么选择老人这个形象表现反战主题存有疑问,另外,小说怎样通过老人形象想表现的主题也是学生阅读时的难点。
二、分析文本体式,落实教学终点
本文是海明威的一篇短篇小说,带有鲜明的海明威特色:“冰山理论”与电报式的语言。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并不是个例,而是作者希望通过他来揭示在战争背景下底层小人物的命运。由此确定两个目标:一是通过人物反复出现的语言来分析人物形象,二是分析环境描写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三、教学实践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五千多年的历史中,曾先后发生了一万五千多次战争。战争,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在那些伟大的文学作品中,不会总是去歌颂战争的雄壮及其最后的胜利者,更不会流于战争表面的生死搏杀的历史记录,而是通过战争的残暴、战争的无情以及战争中人们关系的极端复杂性,来显现人性的中的善与恶。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来看看他是怎么理解战争的。
(二)环节一:自己读
反复朗读文本,了解文本基本内容。
1、学生自由读书。
2、小组内讨论:文章写了什么?你有什么感触?
设计意图:本篇小说没有特别吸引学生的情节,但在结尾处又点了法西斯发动战争的背景,学生应该能在粗略阅读之后发现反战的主题,但很难有深刻的体会。阅读与质疑的过程也是让学生走近文本的过程。
(三)环节二:共同议
内容落点一:找一找小说中老人反复陈述自己在家乡看管动物的语言,想一想这些语言对表现人物和主题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圈点出对老人的六处语言描写并小组讨论评议,每组代表发言。
明确:老人的谈话始终围绕着自己的动物,甚至有时候答非所问,表明他非常爱自己的动物,只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他说自己的动物“各种各样”,其实不过是两只山羊,一只猫,四对鸽子,他说的如此详细,如同谈论自己的孩子。他关心他们的安危,表现出他对这些动物的牵挂。这个老人在现在的我们看来是非常孤独、值得同情的,他什么都没有,只有这些动物与他作伴,这些动物就是他的全部世界。但是,作者偏偏将这个老人置于战争的背景之下,让我们看到的,是在战争中,任何事物都会被摧毁,即便这个老人只剩下那么一点点东西,也不能保留下来,凸显了战争的残酷,战争对小人物的无情摧残。
内容落点二:小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变化?环境变化与人物行为的反差向我们揭示了什么?
学生活动:圈点出五处环境描写并小组讨论评议,每组代表发言。
明确:对环境的描写字数越来越少,从刚开始喧闹的场面,到结尾冷清的场面,但却让人感觉到战争一触即发,气氛越来越紧张。
环境的变化的“动”烘托老人的“静”。在大家都在逃离的时候,老人走不动了,坐在那里,他的思想已经从即将到来的战争,转向对在家乡看管动物的恬静生活的回忆。气氛越紧张,老人越眷恋,甚至到最后,我们看不到老人有逃离的想法。虽然结尾没有写老人的命运,但是我们已经能够预测,在战火蔓延之处,老人不可能有生存的可能,这是环境描写为揭示小说的主题蓄势。
设计意图:短篇小说不可能像长篇小说一样对社会历史作壮观的描写,它只能选取一个小角度、一个侧面,以小见大地折射出有意义的主题来。在引领学生探究文章的主旨时,我希望通过一个切入点,逐层深入。环境描写和语言描写对揭示小说主题有重要作用,并且在《桥边的老人》中,这两点特别体现出了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寓意含蓄深远。
另外,采用分组学习后,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学习氛围很浓厚。这两个问题可以让小组内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说,讨论和讲解的过程也能促使学生不断接近文章的主旨。
(四)师总结
通过将撤离人群的逐渐稀少、远去,战争越来越近的紧张感与老人从始至终的缓慢平和的语调,与战争毫不相干的谈话内容冲突着,把小说一步步推向高潮,一个孤身老人当人们竞相逃命时的内心世界,冷静而逼真地揭示出了战争的残忍、罪恶。
小说中的“我”作为反法西斯战士,关注自己的战斗任务,最多也只是对老人境况关心;而老人远离政治与战争,内心关注的是与自己相伴的动物的生命。老人充满爱心,其形象闪耀着普遍的人性的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旨在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斥责非正义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
五、延伸阅读与思考
阅读海明威经典作品《老人与海》,关注其中两个细节:一是文章中反复出现“但愿那孩子在这里。”短短四万字的文章连句话出现了不下六次。每次说这句话时老人是什么心理?另外一个细节则是老人在打鱼过程中对他的棒球偶像迪马吉奥的反复提及。这反应了老人内心怎样的活动?试结合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来谈一谈这两处反复的作用。

 


  博深论文网( www.bosslunwen.com ),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论文发表论文投稿指导的机构。本站提供整体论文发表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国家级论文/核心论文/CN论文。
  论文投稿:bosslunwen@126.com
  咨询电话:18602588568
  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论文投稿-发表论文86099078

版权所有:博深论文网 苏ICP备06011074号
论文投稿咨询电话:18602588568,在线咨询:论文发表-论文投稿-发表论文86099078,论文投稿:bosslunwen@126.com
本站点提供如下服务:论文发表 发表论文 论文投稿 职称论文发表 学术论文发表
山东省济南市城南路213号 本网站隶属于-济南富东化工有限公司